1959年后,一名大将迅速上升兼任多项要职,成地位最高的大将
1955年,新中国首次推行军衔制度,最高级别为元帅,次一级为大将。这两级军衔在此后未再授予任何人。
在开国将帅中,有三位元帅曾担任正国级领导职务,而十位大将则无人达到这一级别。那么,在这些大将中,谁的地位最为突出?粟裕作为十位大将之首,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,被誉为"常胜将军"。他在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。虽然大将中无人担任正国级职务,但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使他在大将中享有崇高地位。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,至今仍被后人称道。总的来说,粟裕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成就,在十位大将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。
在军事领域,粟裕的成就无可争议。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官,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。然而,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仕途却出现了转折。尽管他曾担任过总参谋长这一要职,但在1958年的反“教条主义”运动中,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,随后便退出了核心领导层。这一变化与他战争时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谭政曾任总政治部主任,但在1960年就被调离关键职位;萧劲光和许光达虽然是军种司令员,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算特别显赫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王树声并未处于核心领导层;陈赓因早逝,生前主要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管理工作及副总参谋长职务;徐海东则因健康问题长期处于休养状态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黄克诚和罗瑞卿在党政军系统中担任要职。在1959年之前,黄克诚的职位尤为显赫,他同时担任多个关键职务,包括国防部副部长、中央军委秘书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。这些职务使他成为当时国家军事和国防事务中的重要人物。
黄克诚作为军委秘书长,手握实权。当彭德怀忙于其他重要事务时,军委的日常运作基本由黄克诚全权负责。
粟裕担任总参谋长,黄克诚为副参谋长,但实际上黄克诚并未在总参谋部履职。他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国防部和中央军委,协助彭德怀处理相关事务。由于总参谋部需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,黄克诚的工作重心自然偏向军委方面。这种职务分配体现了当时军队指挥体系的分工特点,也反映出黄克诚在军事决策层中的实际作用。
1958年,由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在职责划分上存在模糊地带,双方矛盾不断激化。黄克诚与彭德怀联手对粟裕进行了批评,之后黄克诚便接替了总参谋长的职务。
这一时期,黄克诚在众多将领中位居首位。
出乎意料的是,仅仅一年后,黄克诚与彭德怀一同遭到批判,被迫离开军队。这一变故使得罗瑞卿接任总参谋长一职,成为第三位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大将。
罗瑞卿在战争时期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。他毕业于“双一”学校,历任红四军政委、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、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、晋察冀野战军政委、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军政委以及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政委等重要职位。
主席对罗瑞卿极为信赖,曾表示:遇到问题不必惊慌,天不会塌下来,即便塌了也无所谓,有罗长子扛着。当时,不少人将罗瑞卿誉为“毛主席的首席保镖”。
1959年,罗瑞卿的职位有了显著提升。这一年4月,他出任国务院副总理,成为十大将中唯一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。到了9月,由于黄克诚卷入政治风波,罗瑞卿接任了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这两个关键职位。
当时国防部长林彪虽然名义上是军委的最高领导,但由于长期抱病休养,很少参与实际工作。因此,军队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权实际上落到了罗瑞卿手中。他在军中的地位显赫,手握重权,成为当时军事事务的核心人物。
此后,罗瑞卿逐步承担了更多重要职务,包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以及中央书记处书记等。他在多个关键领域担任了13个实权职位,涵盖了党、政、军三大领域,显示出其广泛的职责范围。
此时,罗瑞卿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大将级别,甚至高于一些元帅。例如,聂荣臻、徐向前、陈毅、叶剑英等元帅通常只负责单一领域,他们的许多工作都需要罗瑞卿的协助才能顺利推进。
罗瑞卿每天面临繁重的文件处理任务,办公室的电话也持续不断。由于工作量巨大,仅凭他一人难以应对,因此他特意聘请了四位秘书,分别管理军队事务、国防工业、党政工作以及日常事务的协调与处理。
这四位助手会先把文件按重要性和紧急性分类整理,然后依次交给罗瑞卿处理。每次他们同时去汇报工作时,罗瑞卿总是无奈地笑着说:得,我又被围住了。
那段时间他简直忙得不可开交,连吃饭、坐车、赶飞机的间隙都得抓紧处理工作。
尽管他未能正式进入政治局,但他却拥有旁听政治局会议的资格,这在当时的体制中极为罕见。这种特殊待遇意味着他离正式成员的身份仅一步之遥,而其他九位大将均未能享有这一特权。这种独特的地位,无疑凸显了他在高层中的特殊影响力。
然而,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。罗瑞卿身兼多个关键部门的领导职务,涉及的事务自然十分繁杂。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,无形中增加了与他人发生摩擦的几率。
他与林总之间的矛盾最为人熟知。尽管他来自“双一”背景,曾是林总的得力干将,但当触及关键利益时,过往的交情也显得无足轻重。
林总强调军队建设应以政治工作为核心,而罗瑞卿则坚持军事训练应占据主导地位,两人在军队发展方向上存在明显分歧,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被视为一种公开的竞争。
林彪随后公开指责罗瑞卿,称其有意阻挠上级了解情况,并怀有觊觎国防部长职位的野心,两人之间的冲突由此公开化。
近年来,罗瑞卿的地位虽有显著上升,但与林彪相比仍有明显差距,导致他在各方面逐渐感到力不从心。
1965年底,罗瑞卿接到命令前往上海参加一场紧急会议。然而,他刚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了建国西路的一处花园别墅,并未获准参加那场原本应该由他出席的会议。
罗瑞卿从昔日同僚那里听到了一些不利的消息,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相当危险。为了应对这一情况,他一回到北京就立即向中央和毛泽东提交了书面说明,试图澄清所谓的“错误”。
在这个关键时刻,他说的东西基本没啥用。
不久后,罗瑞卿的职务被撤销了12个,同时他也被隔离接受审查。尽管身处困境,他仍然心存期待,盼望组织能尽快查明事实真相。
然而,他最终迎来的却是1966年3月3日的军委会议。在这场会议上,众多军委成员直接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,问题不断升级,指控也越来越严重。巨大的压力让罗瑞卿感到难以承受。
会议结束后,罗瑞卿的处境愈发困难。在极度痛苦中,他于3月18日选择跳楼,试图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无辜。
幸好及时发现并采取了急救措施,罗瑞卿的生命得以保全,这算是不幸中的幸运。
他的双腿遭受了严重损伤,导致行动不便。多年后,他为了治疗腿病,不幸在手术中发生了意外。
当时罗瑞卿与林彪之间确实存在矛盾,但这种矛盾并非仅限于林彪一人。例如,叶剑英曾因一首诗引起了罗瑞卿女儿的强烈不满,这也反映了罗瑞卿与其他高层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高级将领经历了长期的困境,屡次遭遇打击,直到1974年才得以重获自由,逐步恢复职务。
1977年,邓小平重新掌权后,罗瑞卿再次被委以重任,继续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这一关键职务。
罗瑞卿因长期劳累,旧疾复发,腿部伤势恶化。为了彻底根治,他前往德国接受手术治疗。然而,由于医生的失误,罗瑞卿不幸突发心肌梗塞,最终离世。这一结果令人深感遗憾。
鉴于此次意外事件,中央随后出台了一项政策:禁止国家领导人赴境外接受医疗治疗,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这一规定旨在确保领导人的健康安全,避免因出国就医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便。通过在国内安排医疗资源,可以更好地保障领导人的身体状况,同时也能维护国家形象和稳定。
本文链接:http://eop.cslsqpw.com/xinwendongtai/90480.html